第994章
“有人说:友情里最让人唏嘘的就是,我把你当作唯一,你却把我当其中之一。对于某些人来说,好朋友也是有时效性的。友谊无法天长地久,是人生的常态。三观不同,很难相融。乌台诗案。这是苏轼这辈子最大的命运转折,也是他和章惇友谊之光的最后一次绽放。不过是一封普通的表文,却因为争锋相对,被构陷成叛国之罪。苏轼的人缘极好,虽然涉及谋反大案,却也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位便是章惇。但是,就在苏轼以为两人的友谊经此一难会重回最初的美好之时,却不料章惇只是给他们的这段友情画下一个句号罢了。作为新的领袖之一,章惇此时已经位列中枢,后来升任太宰。而苏轼一直走的是平和的路线,被看作旧的代表人物,章惇自然不可能见到自己的敌人有东山再起之日。也许章惇没想过把苏轼置于死地,但是他也没想过让苏轼回来。所以,我们可以看见苏轼后半生的贬谪之路背后,大多站着章惇冷酷的身影。从我来海南,幽绝无四邻。耿耿如缺月,独与长庚晨。登高望中原,但见积水空。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苏轼性格乐观不假,但是他的真实处境可没有他的诗词里写得那么漂亮。从腹地,到边疆,他能活下来就已经是万幸了。看着一张又一张贬谪的命令,还是老友章惇撺掇的圣意,最初的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曾经那么好的朋友,最后竟然会成为一生的宿敌。为什么好朋友会渐行渐远?其实答案并没有那么复杂。人生就像跑步,总有人快有人慢,时间地点都不是阻隔,但是当认知不在一个频道,即使近在咫尺,也是两个世界。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三观不同,很难相融。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因为徽宗登基,苏轼免罪回京,在路上他收到了章惇被罢相的消息。章惇的女婿生怕苏轼回来会报复章家,连夜写信去求情。我们不知道苏轼收到这封信时的心情,他是否想起了那两个曾经把酒言欢的年轻人?他又是否会记得那张曾经热情洋溢后来变得冷漠无情的侧脸?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苏轼在回信里写了一句: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以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一切都过去了,好好保重身体吧。苏轼依旧还是那个温和豁达的苏轼,可他的身边再也不会出现那个可以推心置腹的青年。有些人既然成了熟悉的陌生人,那就一别两宽,各自安好吧。。。”
遇川忍不住开口:“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