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2 / 2)

总兵曹文诏,战死

总兵祖宽,斩首

相比之下,慈禧在这方面就好多了。

慈禧这个人之所以评价低,主要的原因是——自私,极度自私。

换句话说,只要我过得好,别的都是次要的。所以她才能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种话。

不过这也有一个好处,她只要看住别人不动她的权就好了,对于国家大政,管是管,但并不像崇祯那样控制欲那么强。

所以曾国藩、李鸿章才能在她眼皮子底下搞私人武装(当然咸丰也已经许可了)。

慈禧这种自私的心态,让晚清的这些名臣们有了用武之地,能够在各自的地盘里风生水起,并且一干就是几十年。换成崇祯这种一年一换人的皇帝,早就不知道在哪蹲着了。

百日维新开始之前,慈禧其实也是支持的,她自己在颐和园享她的清福,对外界的事儿并不太多干涉。后来听说光绪帝准备逼宫,才重出江湖的。相比之下,崇祯那是一点权都不肯放的,千里之外的边关战事,也要皇帝亲自过问才行。

所以啊,我说了,明末和清末各自不同的结局,这就是——

历史的进程!

发狠的文化人:一人灭一国的王玄策

王玄策,一个没什么存在感的文官,发起狠来,一个人竟然灭掉了大半个印度。

他的这次壮举,完美诠释了一句老话:知识就是力量!

同时,也告诫了我们,千万别小看身边那些文化人!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命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领三十多人巡游天竺各国。

这是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天竺。

第一次出使天竺时,王玄策还是副使,当时他只是广西黄水县的县令。这种岭南之地,在帝国精英们看来,纯属蛮僚聚居之地,民风未开。如果想要锻炼一位新官,就让他下这样的基层感受一下。

从这点上看,王玄策应该有着不同寻常士人的优点。极有可能的情况是,王玄策除了有一般读书人的知书达理,还精通多门语言,极擅沟通。就如当年出使西域的张骞一样,「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否则唐朝廷也不可能选择他当使者。

他本来的行程应该是这样的:到一个地方,接受一下该地的欢迎礼,盖一下宝印,收一下礼物,夸耀一下国力,敦一敦伟大友谊,约定一下对方什么时候派使者去自己的国家,我们好列队欢迎你。离开的时候再开个欢送会,彼此在依依不舍中分别,然后前往下一站,接着再接受下一个国家的欢迎、礼遇、欢送,兜兜转转,最终顺利回国。

然而这次来到中天竺,也就是如今的印度,却发现情况有些不太对,因为这个国家好像换主人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