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2 / 2)

他们两人是如何从大牢里跑出来的,我们不得而知,只能猜测,要么是受到旧王室暗中的帮助,要么是他二人神勇机智。总之他们连夜脱逃,一路势不可挡,从中天竺狂奔到泥婆罗(今尼泊尔),又从泥婆罗进入吐蕃(今中国西藏)西鄙。至于为什么要逃到这两个地方,我们稍后再讲。

图:唐、吐蕃、泥婆罗、中天竺形势及王玄策北上路线(黑色虚线部分)。(此图基于谷歌地形图进行绘制,边界处为大略范围。)

总之,通常,人们会认为摆在王玄策面前的只有一条路:落魄而归,向朝廷汇报情况。李世民听后很生气,和大臣们商议如何复仇。但王玄策根本就没想过这一条路,他有他的第二条路:不逃难,杀回去,灭了他们。

怒来死不顾,决眦肝胆裂。从使团被劫、一众被屠杀,到他们正副二使被关进大牢,复仇的火焰就从未熄灭过。外交是说出来的,更是打出来的。不能认怂,也从没想过认怂。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个多么可笑的想法:两个已经被抢掠得两手空空、身居异国的落魄文士,还谈什么复仇呢?

然而,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战争的规律,研究更加特殊的绝不可能胜利的战争的规律。

北奔泥婆罗,蹿向吐蕃,不为逃命,是为借兵。泥婆罗紧挨着天竺,按说都是借,单从泥婆罗借即可。可是,不能直接找泥婆罗借,得先去吐蕃,找吐蕃借,再找泥婆罗借。找吐蕃借,也不能再沿江东进去逻些(今拉萨)借,得直接在吐蕃西鄙借,借到吐蕃的兵,再借泥婆罗的兵。

为何要这样?

我们知道,王玄策出使时的吐蕃,松赞干布依然健在,那时的他早已经迎娶文成公主,与唐朝往来不绝,感情相当真挚。王玄策作为一名杰出的唐朝使官、外交家,对吐蕃君臣以及沿路地方官十分熟悉。不必回长安,直接从吐蕃西南借到了一千二百个精锐,再动用吐蕃本身的国际关系,令泥婆罗出兵援助。

泥婆罗得令,派出七千骑兵,可谓下了老本。

没有无缘无故的抗拒,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听从。王玄策之所以笃信一定能借到兵马,就是因为他对各国的形势烂熟于心。吐蕃自不必说,泥婆罗的国王又是谁呢?是那陵提婆。那陵提婆对外关系如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