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2 / 2)

新登基,喧嚣不可一世的北印度之王被活捉了,整个北印度都陷入了极端的震恐之中,都知道俩外国书生带着两队异国联军,在北印度实施了复仇,并成功将北印度最大的国家灭了。他们背负着国家的荣誉,却遭受了莫名的耻辱。从形单影只、孤立无援的阶下囚徒,变为率众而来、以少胜多、短时间内倾覆整个北印的神人。这样的人,是可以得罪的吗?这样的国家,是可以轻视的吗?

东天竺国王尸鸠摩听闻如此事件,震惊到不敢说话。他再三同人确认是否真的有这么一回事,结果自然是「真的」。

于是送牛马三万头,犒劳联军,又献上弓、刀、宝璎珞等,表示对唐朝的完全臣服。而迦没路国(印度阿萨姆邦的西部,古代印度东部的一个强国)也献上异物,并奉献地图,还请了老子像,以表示对李氏祖宗的绝对尊重,对李唐王朝的彻底驯从。至于中天竺本身,那就不用说了……

战争取得完全的胜利,王玄策安排好了中天竺的国事,也妥善安置了中天竺的继任者,便押着阿罗那顺回国,到阙下给李世民看。

阿罗那顺表示后悔,后悔不该抢劫!

可后悔是没有用的,北印度之王欺凌弱小,周遭国家和本国人民对其意见很大,却畏惧他的淫威,不敢反抗。而其兵马虽多,却总是缺乏斗志。虽然他们的人数和武器数量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但最终还是被曾是他阶下囚的王玄策与蒋师仁横扫。可怜做了一世霸王,到此身在他国为囚,妻妾财宝三千里江山尽归他人。曾经被他欺凌的人,食其黍粟,衣其缣帛,享其禄廪,役其人庶,拥有了他的一切。

还是后悔,不该抢劫。

王玄策灭北印度,在唐朝历史中,算是不大不小的一件事,即便是在当时,其功绩「也就一般」。

因为此次的出使,王玄策被拜为朝散大夫。「朝散大夫」是个荣誉称号,并不坐班。但既然是荣誉,待遇总会提高。唐初德高望重者被拜为朝散大夫的不少,譬如隋朝时担任过秘书学士的曹宪,在贞观年间被召为弘文馆学士,可他年纪太大了,就在家被拜为朝散大夫,可见此官之「散」。

确切来讲,王玄策并非真的「一人」灭掉了一国。同他一起逃出来的,还有副使蒋师仁。而这位副使,在作战上颇有章法,所向披靡,帮了王玄策不少的忙。同时,王玄策还得到了吐蕃和泥婆罗八千余兵马的帮助,充分体现了外交上的成功带动了作战上的成功。说到底,如果不是他拥有着极强的外交素养和个人魅力,匹夫之怒,足灭大国,这种事是无论如何都办不成的。

一人之后,是千万人,是整个大唐,无此,必不成功。然而外交史上,有多少时代,多少使者,会有如此遭遇?能像王玄策这样的,却少之又少。正因此,其事迹也必同星月一样,永久地被人们赞叹,为人类所敬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