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七书>恐怖>穿越古代科举扶贫> 第2章

第2章(2 / 2)

谢二叔走后,李杏花又去拿出一串钱,小心的数,然后就去周边人家买东西去,谢继宁看着容光焕发的奶奶,不竟感叹,果然还是认真搞事业的女性最有魅力。

这一天晚上,谢继宁一家人都偷偷笑,吃饭笑,做饭笑,大家坐都坐不稳。

谢继宁二婶杨氏第十次对李杏花她们说:“娘呀!你是不知道,人好多啊,人挤人,我只知道煮,然后递出去,然后那钱就哗哗的递过来,大哥把钱放在怀里,放都放不下,我们都不敢分开,生怕钱丢了……”

李杏花她们听得津津有味,听了无数次都不觉得无聊,主要是一堆堆的钱放在面前,大家都傻了。

谢老三李杏花当机立断,连忙去谢老三大哥家借了大锅,决定明天兵分两路,谢老三李杏花和谢如方一处,谢如桐夫妇和谢三叔一处,李麦穗和孙氏要生了,出去不安全,就留在家里带孩子,然后准备第二天的材料。

作者有话要说:  (1)《大学》

第3章

在接下来的八天里面,谢老三一家人每天都早出晚归,生意好得不得了。

等到后面几天已经出现仿制的了,那些人家不知道素菜熬高汤,索性直接用骨头,生意当然也不错。

为此,谢老三他们气愤不已,尽管如此,等到庙会结束,谢继宁算下来,发现自家生生赚了十二两银子。

为此,就连谢老三的哥哥们都来打探,更不要说每天关注的邻居们。

大家来打探的时候,谢老三高高兴兴的告诉大家,自家打算送孙子去读书,大家纷纷劝说,说什么的都有。

尤其是对岸的刘家人,都说谢老三做白日梦,前些年穷得借债过年,现在饭都没有吃饱,就想着读书,读书那是一般人能读的吗?

面对其他人的劝说,谢老三心底一股气,但是却不说什么。

面对自家的大哥谢象顺,谢老三就反问道:“咱们家以前可是读书人家啊,宁哥儿出息了,咱们谢家也是有好处的。”

谢象顺说道:“咱们是什么家底,吃饭都吃不上,就算你家这几天赚了点钱,那又够用多久,卖点吃的,能赚小钱,还能赚大钱不成,我们这样的人家,钱就要省着用,不要妄想。”

大家都知道谢家这几天动静很大,赚钱了,但是具体赚多少钱,大家都算不出来,所以不知道谢家这几天赚了平常三年才能赚的钱。

谢老三一气之下,想告诉自家大哥说自己家赚了不少钱,就是要让孙子谢继宁读书,还是谢继宁见自己爷爷激动,忙拉了一把,这才让谢老三冷静下来。

谢象顺走了之后,谢老三把谢继宁抱在怀里,摸索着谢继宁的头说道:“宁哥儿,爷爷让你去读书,你可一定要好好读,咱家的以后就靠你了,”

说完将谢继宁的头按在自己胸前,久久不语。

之后,谢老三一家不顾村里人的嘲笑,把四岁的谢继宁送到桥头的一个童生那里读私塾,桥头的私塾乃是郭童生办的散馆。

郭童生,名唤郭满,今年已经三十三岁了,考取童生之后再无力往下考,就在家里办了这个小小的私塾。

教一些《百家姓》、《千字文》等基础,也不求教出什么人才,只是简单的让送来的这些孩子学一些字,不至于将来一个大字都不认识。

郭童生没有指望出什么人才,孩子家长也是没有什么妄想,就启蒙而已。

谢老三谢如方带着谢继宁去报名的时候,郭童生惊讶极了,因为没有这样小的学生,至少要六岁才可以,尤其是普通人家。

客气的问道:“老丈是哪家,”

谢老三回答道:“板桥谢家湾谢家,这是我的孙儿,继字辈,大名叫谢继宁。”

面对郭童生,他下意识的脊背一弯,眼睛低垂,对于读书人,他又敬又畏,说话都是小心翼翼的。

郭满简单的进行一番考教,和谢继宁的交流之后,郭童生欣喜异常,当场就想要谢继宁拜他为师,谢老三连忙就要低头同意。

毕竟远近只有这么一个先生,就拜这个为师就行,谢如方更是没有话说。

父子两个正要同意,就听见谢继宁说道:“回先生的话,我已经有师父!师父他老人家他不教蒙童,叮嘱我来拜您为师”

郭先生听到此处,失望极了,但是他想着,谢继宁一个四岁的小孩子,再怎么聪明,也不至于编出这样的话来骗自己。

而且一看这家人就知道,家里应该是一般人家,能将四岁的孩子送来读书,只怕真的是师父让的,想到此处,郭童生也不强求,随口问道:“你师父尊姓大名。”

谢继宁随口就说了一个姓“刘”没想到的是几年之后,刘先生真的成为了谢继宁的师父,谢继宁也成为了刘方杰的关门弟子。

原本谢继宁把这当做现代的小学,这个郭先生算得上是自己的小学老师。

但是郭先生提出来要正式的有仪式的拜师,而不是入学仪式,谢继宁这才想起,这种拜师和私塾是完全不一样的,在这样的时代,拜师就是和师父绑定在一起,荣辱与共,普通弟子和亲传弟子的区别很大。

如果拜师了,未来怎么都不方便,不如把自己当做上小学的时候就简单的入学就好,自己现代读书那么多年,遇到的老师很多,就当郭夫子也是其中一个老师。

郭满心想,不教蒙童,只怕教的就是童生秀才了,他好奇这人的身份,但是见谢家一家人不怎么说话,就秉持着君子之道,不在追问。

谢家送上束脩之后,郭满安排谢继宁拜了孔子像,拜了自己,然后给谢继宁点了朱砂开慧,又教谢继宁写人之初三个字来进行开蒙,之后谢继宁的蒙学生涯就正式开始。

谢继宁年纪太小,不好照顾,经过一家人商量,谢如方早接晚上送。

板桥到桥头远,送谢继宁去然后赶回来,一个半、两个时辰就没有了,谢老三一咬牙,用挣到的钱去选了一辆牛车,用来送谢继宁去读书。

每天都谢如方拉点菜等农家作物往街上买,不求能赚多少钱,只要能勉强够谢继宁读书的日常笔墨纸就行。

每逢10天一次桥头赶集,谢家人就将关东煮的生意捡起来,也多少赚了些钱。

大钱没有,小钱倒是细水长流的慢慢有,一天天下来,村里人也习惯了谢继宁去读书这件事情。

也看着谢继宁家的日子慢慢的过了起来,但是没想到四年后的谢继宁还是让他们大吃一惊,谢继宁在童试中一鸣惊人。

大盛王朝的科举考试经过数年的调整,已经变得比较完善了,在正式考试之前,还需要先参加一次资格考试,用来初步筛选,就在本地的县城考试,这种考试叫做童子试,也叫做县试。

而谢继宁在县试当中考得了第一名,当时谢继宁才八岁,县试第一,意味谢继宁正式走上读书人的道路。

其实谢继宁的这一场考试颇为波折,谢继宁的年纪小,读书又读得好,所以在学堂几乎没有交到朋友。

四年的书读下来,谢继宁只是和郭童生有交流,也不曾扬名,考试之前因为郭童生的私塾小,也没有凑足5人互结,还是在族长谢象贤帮助花了钱才找到互结和具结的秀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