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2 / 2)

很快,三万西凉兵卒东进。

凉州的将领们知道荀澜是守信之人,得到他的承诺后,不顾追随自己的兵卒,将军权交出,自己则去阳翟过上了享乐的日子。

荀澜命大将许褚和甘宁携带五千铁甲军接手了西凉兵卒。

为了尽快收纳人心,将这些成分复杂的兵卒收为己用,荀澜承诺:“只要杀够十个黄巾贼,就能换十亩河内郡的良田,且永不赋税。”

“君子一诺,胜似千金。”荀州牧名声震动天下,兵卒们早有耳闻。虽然许多人都不识字,但这时候娱乐甚少,每一期报纸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兵卒们被荀澜所激励,在之后的两年内,这批被收编的军队和上党郡的张扬的、北方的匈奴联合一起,大破白波军、黑山军两支实力强大的黄巾贼。

而荀澜也信守承诺,分河内郡的良田给兵卒们。

至于这其中受到的阻力——其实并没有很多,兵卒们对自己能分配到的田地堪称如饥似渴、在许褚和甘宁的带领下如狼似虎地扑到了河内郡,盯着丈量土地,让当地的豪强们瑟瑟发抖。

在豫州官员们的监督下,河内郡的土地丈量和分发顺利地进行,连速度都比别的州郡快许多。

荀澜忍不住感慨:“果然群众的力量是最大的,有一大堆人在旁盯着,谁也不敢偷奸耍滑啊。”

第113章

时任南匈奴大单于的寒玦将部分族人迁至上党郡、河东郡, 南下与汉人混居。这两处被黄巾贼洗劫了几年后,被迫流亡的人不计其数、大片大片的良田被荒废,正亟需人重新开垦。

大部分的匈奴人依旧留在了西河郡、朔方郡等郡县所在的河套平原, 那边膏壤沃野, 适宜田牧, 也是他们生活了几百年的地方,唯一的不足是时常受到北匈奴、乌桓、鲜卑等部族的骚扰和劫掠。

但他们多年前就迁徙至此处,也习惯了协助大汉抵御敌人的侵袭。在部分族人南迁后,可以供牛羊畜牧的草场广阔了许多, 在新任单于严明律法下,摩擦也少了,日子比以前要好过许多。

自从昔年呼韩邪单于率领部众归附东汉王朝以来,东汉朝廷就让他们在河套平原附近生活, 同大汉的戍边兵卒一起, 抵御北匈奴、乌桓、鲜卑等胡人的侵略。

作为回报,东汉会每年给他们粮食、丝帛等物资,笼络人心。南匈奴则接受东汉匈奴中郎将的监督, 同汉人将领一起戍边。

不过东汉末年朝廷开始衰落, 各地割据势力并起, 各州郡不听指挥的州牧、刺史和郡守让朝廷焦头烂额, 无暇顾及匈奴, 匈奴中郎将一职形同虚设。

并州汉胡冲突不断,几乎成了三不管的地带。但寒玦上任单于后, 就联合张扬, 在并州大力打击黄巾贼和山匪, 进一步推行胡汉混居, 并将豫州法衍改良过后的大部分法度搬了过来, 自己则效法商鞅立法,对胡汉各族一视同仁,在各郡县严厉地推行起来。

随着并州安定,民心逐渐安宁,寒玦着手开始拓宽、整理从并州到洛阳的商道。络绎不绝的商队带着皮毛、干蘑、肉干、牲畜等北方特产前往洛阳、阳翟,交换粮食、布匹、陶瓷、珠宝、水果等物,大大改善了百姓的生活。和张扬一并占据了广袤并州领土的寒玦,俨然是除了冀州之外,和荀澜结盟的又一大势力。

面对乌桓、鲜卑北方等游牧部落对并州的掠边,在并州内部安定后,寒玦就率领骑兵,开启了对东胡的反击战。

之前趁着南匈奴内乱,乌桓、鲜卑趁火打劫了不少,如今是他们百倍奉还的时候。很快,他会将鲜卑王庭的传家之宝星光红宝石带回来,日后镶嵌在荀澜的王冠上。

寒玦踌躇满志,给荀澜写的信里充满了意气风发。荀澜却觉得,将这些人赶跑并不是长久之计。在给寒玦的回信里他写道:“只要草场在的地方,未来一定会有人占据。”

纵观历史千年,游牧部落的兴起一个接一个,匈奴、鲜卑、契丹、蒙古、女真……如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随着部落的强大,要想养活更多的人口,必然是要南下农耕。这样草场空出来,就不断有新的部落填充进去。部落之间互相厮杀,产生一个新的王者,再次并州形成威胁。若是有一劳永逸的法子就好了。”

百年前,匈奴南迁至河套地区后,北方大片的草场就空了出来,让出了草原霸主的名号。自此,羌族、乌桓和鲜卑在此地争夺不休。

想到残忍到历史都不愿记载的五胡乱华,荀澜觉得还是得想个法子跳过这一阶段,相对平和地进行民族大融合。至于采取什么手段,除了先将和胡汉混居已久,汉化深的匈奴人先行南迁,他暂时还没想到别的法子。

不过,这不是什么燃眉之急。因为三国时候虽然中原地区战乱不休,但对胡人还是呈碾压态势的,外族也不敢轻易进犯,直到两晋时候,因为司马家的弱智操作,中原才惨遭入侵。就连前些年董卓这老贼在西凉都打得羌人以及鲜卑人落花流水,更别提幽州公孙瓒对乌桓人的压制了。

荀澜只能将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飞鸽传书给寒玦,看他有没有什么灵感。

在上一年,郭嘉和吕布率领荆州的军队攻打下了扬州。扬州虽然地广,但人口少,刺史对州郡的掌控力不足,如一盘散沙。吕布一城城攻打下去,基本没有遇到大的阻碍。

如今荀澜一跃拥有豫州、荆州、扬州三大州和以洛阳为中心的司隶部,且与冀州牧韩馥、并州匈奴、并州张扬关系紧密,实力冠绝诸侯。

他在百姓中的影响力随着《中原日报》的大规模、多频率发行日益扩大。吕布打扬州的时候,许多百姓听说是荀澜旗下的将军来了,都欢呼着迎接他们。

随着实力壮大,荀澜一跃成为以王允为首的朝廷眼中钉。王允甚至十分后悔当初和荀澜合作:“早知他狼子野心,就不该听了颍川士人的谗言,放了西凉兵离去,白白给他送了那么多人!”

文武百官心里也不是滋味:“中原百姓甚至忘记了汉室天子,竟在每年的十月一日为这道士庆生,无人关心天子的生辰!”

不听号令的诸侯很多,但动摇了朝廷声望的一是挟刘辩的袁绍,二是比昔年张角还要声势浩大的荀澜。

长安的百官都很着急:“若是再不采取措施,怕是要酿成比张角贼子还要大的灾祸啊!”汉室衰微、朝廷无力,他们还遭到袁绍为首的世家频频质疑,如今发出去的文书都无人来接。

皇甫嵩问:“那要怎么办?他的骑兵都以铁甲覆面,浑身上下皆是精良的铠甲,毫无破绽。连马匹都有护甲,我们要怎么攻破?”

要想政令通达,也得先过各州边境的士兵这一关。

一提到这个众人就面面相觑,拿不出主意来了。

长安一是粮食不多,将将够吃用,没有余力拿出军粮。二是兵力不足,除了长安及周边地区,其他的地方都是各自为政,没有几个老老实实向中央朝廷缴纳粮食和派遣护卫的。

谴责根本就没有用,一谴责对方就质疑朝廷的正统性,说要倒向袁绍那边。

朝廷又难以出兵,且不考虑军粮的问题,北方有匈奴虎视眈眈,岂能轻易调兵离开长安?新任的大单于野心勃勃、手腕凌厉,已经派遣了几次小股兵力入长安,把文武百官吓得够呛。

所以朝廷只能艰难地维持着,唯一能做的就是下诏书,命长安的自己人去取代各地的官员,但鲜少被理睬。

其他诸侯羡慕荀澜迅速扩张的兵力,每次他募兵百姓都是踊跃报名。诸侯们颇有效仿之意,比如曹操就开始了军屯,徐州牧陶谦学习荀澜重用寒士,不拘一格任用人才。

效果是看得见的,黄巾贼重灾区的兖州也有了余粮。

陶谦则启用了很多好杀的逃犯和亡命山贼,迅速平定了徐州的黄巾贼余孽。

他亦十分赞同荀澜“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政治主张,再加上没什么野望,所以在乱世抓紧生产,不掺和诸侯之间的争斗。

在看到荀澜屯田的好处后,陶谦任命深得百姓敬重的孝廉陈登为典农校尉,在徐州境内屯田。

陈登一上任就勘察土地、兴修水利,再加上徐州本来就有大片的沃土,在荀澜兴兵平定荆州、扬州和司隶期间,徐州太平无事,抓紧生产,因此百姓殷盛,谷米封赡。

荀澜看情报的时候,有好几次都忍不住挠墙:“我怎么就遗忘了陈登这个人才!”现在则错过了挖人才的好时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