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在位44年;
嘉靖、万历这两个皇帝,在位都超过40年;
乾隆帝,在位60年。
从两方面来看,柴荣30年的预期,确实是一个相当理性的判断。在乱世末期,缔造一个治世,会比大一统朝代长一些。历史上的治世,与柴荣的情况最具可比性的,应该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开皇之治。杨坚在位24年,可见柴荣自我预期30年,很实在、合理。再长了,可能会堕入老人政治的陷阱,这也是柴荣极力想避免的。
可惜,如今这一切,只能是我们的事后推论而已。
而柴荣真正厉害的地方则在于,哪怕他只有5年半的时间,他仍然赢得了历史的至高评价。他在位5年半获得的口碑,不亚于治世明君的10年、20年。
欧阳修对柴荣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在《新五代史》里赞道:
世宗(柴荣)区区五六年间,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而方内延儒学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其为人明达英果,论议伟然……其英武之材可谓雄杰,及其虚心听纳,用人不疑,岂非所谓贤主哉?
司马光写史,对历代皇帝持论颇为苛刻,但他同样对柴荣不吝赞誉:
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
当代史学家,亦公认柴荣是中国历史上继唐太宗之后,又一个取得治国治军突出成就的统治者。史学界认为,柴荣在他的历史时代,做出了三个重要成就:
第一,五代时期数十年分崩离析的残局,到柴荣统治时期,才有了统一的端绪;
第二,唐末五代以来,军阀混战中遭受严重破坏的社会经济,到柴荣统治时期,才有了复苏的转机;
第三,由于统一的端绪和经济复苏的转机的出现,以及对内的全面改革、对外的军事行动都卓有成效,使人们在分裂动乱的局势下,在存亡未卜的命运中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
我读历史,理性多于感性,但有时读到历史中的大小人物,读到扼腕痛惜处,仍不免感性盖过理性。不过,就算是感性代入历史,我也很少去假设历史。
我写过历史上不少悲情人物,要么壮志未酬,要么雄心未已,要么死于战场,要么死于站队……总之,牛逼的人都是一样的,但悲剧的人各有各的悲剧。
然而,我最常用的句式是「某某死了,怎样怎样」」(比如,张苍水死了,大明才算完了),用以陈述一个历史事实;我极少用「某某若不死,怎样怎样」的句式,因为这意味着历史可以假设,而我认为假设历史,意义并不大。
可是,就在写作本文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却一直在想着,「柴荣若不死,中国历史会怎样呢?」
也许这就是柴荣的魅力,他可以穿透历史事实与虚拟历史的壁垒,让人在无限的惋惜中,去探索中国历史的另一种可能性。尽管,这种可能性终究只是一团无解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