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1 / 1)

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准确判断和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于明确发展历史方位,提出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具有重大意义。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特点和任务,合理地提出社会主要矛盾论断,并用其指导党和国家的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胜利的保证。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是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发展转化的实际,制定出不同的战略决策和策略,提出相应的革命斗争任务,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我国主要矛盾发生变化。1956 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对中共八大的提法作进一步提炼。1981 年 6 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随后党的十二大将这一论断载入党章总纲,并一直沿用至党的十八大。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这个主要矛盾,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因此,党的十九大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作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的重大判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出这一重大判断的基本依据是中国国情的深刻变化,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方面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进行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的正确结论。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从总体上反映了当今中国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发展水平,反映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当前,中国在发展上所存在的根本问题,实际上就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因此必须把解决这一问题,作为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工作重点,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对中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链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