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1 / 2)

包括姜羡余同谢承的关系。

当时正值会试放榜前夕,文清帝反复看了谢承的履历以及那篇文章,最终还是决定将他定为会元。

而如今,谢承在稿纸上写下的第一句话便直入他的心坎。

“农为固国之本,商为兴国之要,兵为护国之器。以农促商,百姓富裕;以商富国,国盛兵强;是为兴国之道。”

文清帝的目光让谢承笔触一顿,但很快又若无其事地往下写。

“夫欲兴农,必先改革田制,革新农具……夫欲兴商,必先重定商制,精湛制造工艺……夫欲兴兵,必先整顿军制,锻造军器……”

一条条一件件都细致到了实处,没有一句空话,更有一些文清帝和朝臣都没有想过的细枝末节,在谢承的推导下却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文清帝越看越是心潮澎湃,呼吸都急促起来。

“咳咳……”他忽然剧烈地咳嗽,苍老的脸上却是一片兴奋的红光。

总管太监连忙将文清帝扶到一边,呈上温水润喉。

谢承笔尖微顿,抬眸看了文清帝一眼,在对方看过来之前,又低头继续作答。有不少人却因为文清帝突然咳嗽扰乱了心绪,下笔变得踟蹰。

缓过气的文清帝又在场下巡视了一圈,却没再见到谢承那样鞭辟入里的文章。更有些人一察觉文清帝的靠近便笔下发抖,思绪全乱,语不成句。

个别考生也提到农事、商贸、军队及改制等问题,但不如谢承分析得深入。

大部分考生都空泛地谈论治国之道或为官之道,引经据典,堆砌了一堆大道理,对实务却言之寥寥。仿佛只要官员能熟背史书国策、清廉勤勉,朝廷必然海晏河清,国家必然富强兴盛。

文清帝并不觉得他们写得不对,官员熟知史书国策、清廉勤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革故鼎新、巧思善用的智慧。

没想到谢承年仅弱冠,所思所想却比一些年长的考生和官员都要深刻入理。相比之下,那些引经据典、堆砌辞藻的文章就过于逊色了。

这届参加殿试的贡士共有三百余人,文清帝并没有全部看过,只待到午时便回了御书房。

傍晚锣响收卷,考生离宫归家,等候阅卷。近年会试取中的贡士越来越多,殿试难以当日完成阅卷放榜,考生需再等数日才能再次受召入宫,听取殿试排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