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2 / 2)

高平之战后,终于树立了威信的柴荣,开始整肃军队,并拉开了被后世称为「周世宗改革」的序幕。

第一件事,是斩杀望敌而退的降将。当时,樊爱能是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何徽是侍卫步军都指挥使,二人位高权重。但鉴于二人在高平之战中的表现,柴荣毫不手软,果断处死,同时处死的还有二人所部军将70余人。

经过这次大规模的杀伐立威,「骄将惰卒,始知所惧」。

柴荣经常对身边的人说,高平之战是检验我们军队战斗力的一战,可惜临敌不堪一战,差点丧败,「兵在精不在众,宜令一一点选」。由此,后周开始挑选精锐士兵留充禁军,裁汰老弱之兵。当时,全国的勇士猛人,基本都在地方节镇,柴荣于是公开招募武艺高强的人充当殿前军,设殿前都点检统一指挥禁军。

在柴荣的强力整顿下,初步扭转了兵力外强内弱的局面,中央禁军已经比地方节镇强大。后周的军队战斗力因此大大提高,史书说是「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

柴荣死后,赵匡胤以殿前都点检为资本,演出了黄袍加身的戏码。上台后,担心历史重演,于是改变了柴荣强化禁军战斗力的做法,反其道而行,通过剥夺将帅兵权、推行更戍法等措施,严重削弱了宋代军队的战斗力。这是后话。

除了军事,在经济、人事、法律等诸多方面,柴荣都有相应的重磅改革措施。

中国出了几个以「毁佛」闻名的皇帝,柴荣是其中一个。清代摊丁入亩以前,很长的历史时段内,政府都按人头征税,这导致很多人以遁入空门的方式,不事生产,躲避赋税。当僧尼的人数超过正常的比例,一个国家(尤其是非大一统的朝代,比如南朝、五代)的正常运转就会因劳动力严重不足而被拖垮。

柴荣改革之前,后周境内平均每个县有20多家寺院。佛教兴盛到这种程度:寺院销铜钱造佛像,造成了流通钱币严重短缺。

柴荣继位第二年,下令大废国中佛寺,规定有国家许可的寺院才能保留,其他一律废除。因为佛教信仰关乎因果报应,很多官员对毁佛心有忌惮,柴荣亲自带头,砸毁了一尊别人不敢冒犯的观音铜像。他说:

卿辈勿以毁佛为疑。夫佛以善道化人,苟志于善,斯奉佛矣。吾闻佛说以身世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于世,犹欲割截,况此铜像,岂有所惜哉?

拜佛不一定是真心奉佛,行善才是真心奉佛。佛祖愿以真身救世人,如今牺牲铜像,造福天下,肯定更加在所不惜。柴荣的说辞,放在今天,仍然很有道理。

在他的推动下,最终废除寺院3万余所,6万多名僧尼还籍。佛像被销毁后,重新用于铸造钱币,恢复经济。

柴荣的另一项改革措施,是恢复五代以来沦为形式的科举制度,注重人才选拔。有一年,礼部草率录取了16名进士,他知道后,亲自组织重考,最后仅录取4人。他还多次以「失于选士」为由,处分主考官。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